新聞中心
          NEWS CENTER
          對中醫發展之路的三點思考
          信息來源: 轉載     發布時間:2019-06-06       發布者:中國中醫藥報3版
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新浪微博

          朋友圈

          QQ空間

          豆瓣網

          QQ好友

              ?現今各個醫學院校在實行“一師多徒”的同時,更要做到“一徒多師”,即作為學生,不能僅局限于一位老師的經驗,要開拓眼界,多學多看。

            ?在當今社會發展趨勢下,對中醫而言,學習西醫同樣重要。具體落實到臨床,便是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,即辨西醫的病名,同時按照中醫的理論、思維來治療,辨證論治。

            當今中醫藥的發展前景廣闊,國家十分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,中醫想要走出去,走向全世界,思其舉措,一在人才培養,二在臨床療效,三是以包容、開放的態度,不斷進步。

          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根本

            “一年之計,莫如樹谷;十年之計,莫如樹木;終身之計,莫如樹人?!比瞬攀侵嗅t藥發展的根本。鄭板橋曾有言:“新竹高于舊竹枝,全憑老干為扶持?!敝嗅t藥的繼承發展,不僅需要“新竹”,更需要“老干”,因此,走好這條道路,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。繼承是手段,發揚是目的。這是歷史和時代的需要,更是中醫藥未來發展的需要。

            從一師多徒到一徒多師

            作為學生,最重要的便是打好基本功,多背經典,勤學苦練,同時不能忽視臨床跟師學習。

            現今各個醫學院校多為“一師多徒”的培養模式,在實行“一師多徒”的同時,更要做到“一徒多師”,即作為學生,不能僅局限于一位老師的經驗,要開拓眼界,多學多看。例如,葉天士在求學過程中,聽說凡是有比他高明的老師,都要不遠千里前往求教,態度十分恭敬謙虛,他一生先后拜了17位老師,其醫書與成就遠超所有老師。因此,在學習一位老師本領的同時,還需要廣泛看書,跟隨其他名師,勤學勤思,方能不囿于一家之言,不斷成長,青出于藍而勝于藍。

          重視思想品德的培養

            作為老師,要真心地將自己的經驗全部教授給學生,不能藏私,并且要重視學生的醫德培養。傳承,不僅僅指技術,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“大醫之精神”。

            “大醫之精神”就是要學生在臨床中想病人之所想,將病人當作親人。在科研上,要實事求是,拒絕學術不端等行為,要讓學生深刻領悟,研究的目的在于應用,在于利國利民,醫學研究,應該是造福社會之舉措,不能為一己之私,謀私利。

            《黃帝內經》中有言:“非其人勿教,非其真勿授”,古時選擇傳承醫道的弟子,最先觀察的就是其人之道德品格。楊泉曾在《物理論》提到:“夫醫者,非仁愛之士,不可托也;非聰明理達,不可任也;非廉潔淳良,不可信也?!币虼?,不論發展到什么時代,老師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都是最為重要的,因為醫生手中掌握著病人的性命,不可輕忽。

          中醫藥發展關鍵在臨床療效

            中醫藥發展的關鍵之處在于臨床療效。中醫是實踐的科學,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胡鏡清研究員曾言“我們不能只是關注理論,理論的作用在于解釋現象和指導實踐,但后者更具價值……貢獻,唯有貢獻,才能定義我們的明天?!?/span>

            作為一名醫生以及即將成為醫生的醫學生,關注的重點應該在如何解決病人的痛苦上面。同樣,作為科研工作者,一切理論研究的目的都應該是為了更好的臨床療效,而不能本末倒置,為了科研而科研,如此工作,更多只是徒勞。

          內化中醫思維并借鑒西醫

            當前,加強中醫理論思維、臨床思維的培養已成為中醫業界共識,認知模式決定思維方式,診療模式決定了臨床思維與治療方式的選擇,沒有符合中醫學基本理念診療模式的臨床指導,難以建立起真正的中醫臨床思維。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的診療模式,是中西醫結合的新范式。

            筆者的從醫之路,就始于傳統中醫,后又系統學習了西醫,《黃帝內經》載:“將升岱岳,非徑奚為?欲詣扶桑,無舟莫適”,“徑”與“舟”就是醫學本身,中醫與西醫都是載體,二者結合才能走的更遠。

            在當今社會發展趨勢下,對中醫而言,西醫的學習同樣重要。我們需要西醫理論中的基礎知識,需要學會用西醫的現代手段辨別疾病。隨著科技日益創新,很多在張仲景時代無法治療的疾病在今天都可以解決,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墨守成規、固步自封,要接受最新的科技手段,接受最新的理論概念,并用中醫思維消化它們、運用它們、發展它們。

            具體落實到臨床,便是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,即辨西醫的病名,同時按照中醫的理論、思維來治療,辨證論治。筆者年輕時為人看病,寫診斷全用中醫病名,然而有些中醫病名生僻字較多,病人也難以理解,不如西醫的病名規范化,令人一目了然。因此,在臨床上為病人解決痛苦時,首先要內化中醫的思維,再借鑒西醫先進、方便的手段。張錫純在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中就進行過中西結合的嘗試。中醫發展到今天,在政府大力提倡的環境下,更應該以包容、開放的態度,謀求自身的進步。

            “長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更比一代強”,中醫藥想要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,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繼推陳出新——更有療效的治法、更便利的藥材、更易接受的思想,更加高明的醫生……

            從古至今,隨著時代的發展,歷史的變遷,中醫藥一直都在傳承發展、自我“揚棄”。仲景之傷寒的濫觴,金元四大家的出現,溫病理論的創新等等,無一不是推古求新,謀求為同時代的人解決病痛。直至今天依然如此,祝諶予教授臨床用藥敢于創新,常參考現代藥理研究成果,將某些確有藥理實驗依據的方藥應用于臨床實踐,創立名方“過敏煎”;吳以嶺教授等人有感于前清名醫葉天士“遍閱醫藥,未嘗說及絡病”之慨嘆,結合多年來關于絡脈與絡病的理論思考、臨床實踐,開創了論述絡病理論及臨床運用的先河。

            歷史如此,現在如此,未來也必將如此,中醫藥將在不斷的發展中逐漸趨于完善,將在其他思想的沖擊下兼容并包,走出自己獨特的醫學之路,走出“中國特色”。(費開揚)

          0879-2124250
         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茶城大道46號
          0879-2128373
          pesmyy@163.com
          微信公眾號
          手機版
          CopyRight © 2019 普洱淞茂醫藥集團 滇ICP備2022005647號-1
          技術支持:奧遠科技

          友情鏈接

        1. 1
        2. 2
        3. 3
        4. 4
        5. 5
        6. 6
        7. 7
        8. 8
        9. 9
        10. 10
        11. 滇公網安備 53080202000194號
          色综合久久夜色精品国产|日本浮世绘海浪简笔画|超爽人人做人人爽|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麻豆|日韩一级毛一片欧美一级57